美中友好促进会

AMERICAN CHINESE FRIENDSHIP COUNCIL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世界共同富裕基金会
世界共同富裕基金会

新加坡版本的世界共同富裕战略“ 新加坡+1”

日期: 2025-11-22 13:42:58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pledge continuity in bilateral ties at Leaders ...


新加坡 “Singapore + 1” 战略:背景、核心、成果与未来预期

“Singapore + 1” 并非简单的 “新加坡 + 某一国家” 的地理叠加,而是新加坡基于自身发展瓶颈与区域协作需求,构建的 “枢纽 + 支撑” 式全球化战略 —— 以新加坡为全球商业、研发、物流核心,联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周边区域(即 “1” 的多元载体),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深度整合、市场边界拓展与风险分散,最终成为企业布局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 “桥头堡” 与区域经济协同的 “样板间”。




Southeast Asia Manufacturing Alliance SG+1 - GO GLOBAL GEM





一、战略出台背景:内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Singapore + 1” 的诞生,是新加坡对自身局限、全球格局变化与区域潜力的三重回应,既有 “被动破局” 的紧迫性,也有 “主动布局” 的前瞻性。

1. 新加坡自身发展的 “瓶颈约束”

作为面积仅 728 平方公里(含填海区域)、人口不足 600 万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核心短板日益凸显:

·资源稀缺:土地资源趋近饱和,2019 年因电力消耗过高暂停数据中心建设,将容量限制在 1.4 千兆瓦;人力资源依赖外籍,本土劳动力供给不足;

·成本高企:商务、居住、生产等成本位居全球前列,传统制造业难以持续扎根;

·经济结构依赖:48% 的 GDP 来自全球贸易,抗外部冲击能力需进一步强化(如全球芯片短缺曾导致新加坡车厂停工 7 天损失上亿美元)。

新加坡需通过 “向外链接”,将自身的 “制度、金融、科技优势” 与周边的 “土地、人力、资源优势” 结合,突破发展天花板。

2. 全球经济格局的 “重构倒逼”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 “去单一化”“近岸化” 趋势明显,叠加逆全球化、地缘冲突等风险,企业对 “分散布局”“多元备份” 的需求激增:

·跨国企业需避免 “单点依赖”,希望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的同时,在周边布局生产 / 研发基地,平衡效率与风险;

·中国、韩国等经济体的企业出海需求升级,需一个 “兼具国际规则适配性与区域市场通达性” 的枢纽(新加坡的法治环境、税收政策、全球 FTA 网络成为关键)。

“Singapore + 1” 恰好回应了这一需求 —— 为企业提供 “总部稳守新加坡,产能 / 资源对接周边” 的成熟路径。

3. 东南亚市场的 “潜力红利”

东盟(ASEAN)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预计 2030 年跃升为第四大,为战略提供广阔腹地:

·市场规模:东盟 6.5 亿人口中,中产阶级占比持续扩大,消费与产业需求旺盛(如智慧医疗、数字经济、半导体);

·成本优势:马来西亚柔佛、印尼廖内群岛等地的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仅为新加坡的 1/3-1/5,适合承接制造、仓储等环节;

·政策协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东盟内部关税大幅降低,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为 “新加坡 + 1” 的产业链联动扫清障碍。

4. 历史合作的 “经验铺垫”

“Singapore + 1” 并非凭空诞生,而是对过往区域协作的 “升级迭代”:

·1989 年,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 “新柔廖三国联动” 设想,虽因涉及三国协调复杂未落地,但奠定了 “优势互补” 的核心逻辑;

·2006 年,马来西亚 “伊斯干达特区” 启动,虽初期侧重房地产与服务业,但积累了跨境土地、政策协调的经验;

·2010 年后,“新柔廖成长三角区(IMS-GT)” 逐步成型,新加坡与柔佛的双边贸易占新加坡与东南亚贸易总额的近一半,新加坡占马来西亚直接外资总额的 8.3%,为当前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战略核心架构:“1 个枢纽 + 3 大支柱” 的协同体系

“Singapore + 1” 的核心是 “分工明确、制度保障、平台支撑”,而非松散的区域合作。其架构可拆解为 “1 个枢纽(新加坡)+3 大支柱(空间布局、产业协作、政策支持)”。

1. 空间布局:从 “核心特区” 到 “区域网络”

“1” 并非固定指向某一地区,而是形成 “核心 - 辐射 - 延伸” 的多层网络:

·核心节点:柔佛 - 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2025 年新马达成协议,在柔佛南部打造 “高科技协同区”,重点承接新加坡外溢的数据中心、半导体、AI 基础设施—— 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等科技巨头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利用柔佛的电力(马国承诺数据中心用电倾斜政策)、土地优势,搭配新加坡的人才与全球网络,形成 “新加坡研发 + 柔佛落地” 的数字产业集群。

·辐射圈层:新柔廖成长三角区(IMS-GT)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印尼廖内群岛,聚焦 “制造业 + 物流” 协同 —— 企业可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与物流中心,在柔佛设生产基地,在廖内群岛获取资源,依托新加坡港(全球第二大港,连接 600 + 港口)、樟宜机场(100 + 航线)实现 “一地布局,全球通达”。

·延伸网络:东南亚制造联盟(SMA)新加坡主导建立的跨区域平台,涵盖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的 10 个工业园区,提供 “一站式落地服务”(政策咨询、厂房建设、供应链对接),帮助企业快速拓展东南亚其他市场(如越南的电子制造、印尼的新能源)。

2. 产业协作:“新加坡做高端,周边做配套” 的价值链分工

战略的核心逻辑是 “价值链分层”,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 1+1>2:

 

  

例如:新加坡企业在本地完成产品研发与设计(附加值≥25% 即可认定为 “新加坡制造”),在柔佛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新加坡港出口至全球,既享受 “新加坡制造” 的品牌溢价,又降低生产成本。

3. 政策支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制度保障

新加坡政府通过 “资金资助 + 政策辅导 + 平台对接”,降低企业参与 “Singapore + 1” 的门槛:资金支持:市场拓展资助:企业将业务扩展至新加坡以外市场,可获最高 50% 的资金补贴(如在柔佛设厂的设备采购、人员培训费用);

企业融资计划(Enterprise Financing Scheme):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服务,解决跨境投资的资金压力。

落地服务: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设立 “柔新特区办公室”,提供 “一对一政策咨询”;

柔佛州政府承诺成立 “一站式投资促进中心”,企业可快速办理营业执照、用地审批等手续。

网络对接:政府联动新加坡中小企业商会(ASME)、新加坡国际商会等机构,定期举办 “政策宣讲会”“企业对接会”,帮助企业链接当地供应商、客户与政府资源。



三、现有成果:从 “框架” 到 “落地” 的初步成效

经过数年推进,“Singapore + 1” 已从战略构想转化为实际效益,在经济协同、产业落地、企业赋能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1. 经济协同:新马合作成为 “压舱石”

贸易与投资:新加坡连续多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2024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1200 亿新元(约合 6300 亿元人民币),占新加坡与东南亚贸易总额的 48%;柔佛吸引的外资中,60% 来自新加坡关联企业。

就业与产业:柔佛的半导体产业园已创造超 2 万个就业岗位,其中 30% 的技术岗位由新加坡企业培训输出;新柔之间的 “通勤经济” 兴起 —— 每日约 3 万名马来西亚人跨境至新加坡工作,带动柔佛的住房、消费需求。

2. 产业落地:数字与高科技产业率先突破

数据中心集群:截至 2025 年 8 月,柔佛已建成 8 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总容量达 2.1 千兆瓦,承接新加坡外溢的 70% 云计算需求(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的东南亚备份中心均落地于此);

智慧医疗试点:中新建交项目 Sin-Iron 在新加坡设立 “智慧医疗创新中心”,联动柔佛的私立医院,推出 AI 药房管理系统 —— 通过新加坡的算法研发 + 柔佛的临床验证,已降低当地医院药品管理成本 25%,并计划推广至东盟其他国家;

半导体供应链:韩国三星在新加坡设立半导体研发中心,在柔佛建设封装测试厂,形成 “新加坡研发 - 柔佛制造 - 全球分销” 的产业链,2025 年产能占东南亚半导体封装市场的 18%。

3. 企业赋能:成为中资、韩资企业出海 “跳板”

中资企业:超过 80% 的中国出海科技企业(如字节跳动、小米)选择 “新加坡 + 1” 模式 —— 在新加坡设立东南亚总部,在越南、印尼设生产基地,依托新加坡的 FTA 网络降低关税成本(如通过 RCEP,中国电子产品经新加坡出口东盟可享零关税);

韩资企业:韩国 2024 年对新加坡投资 40 亿美元,重点布局芯片、支付系统,同时通过新加坡进入东盟市场 —— 济州岛的农产品经新加坡冷链枢纽出口,在东盟的售价降低 15%,市场份额提升至 12%。



四、未来预期:短期成型、中期辐射、长期引领

随着战略深化,“Singapore + 1” 将在 10 年内实现 “从区域协同样板到全球产业链节点” 的跃升,其预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短期(2025-2027):新柔经济特区成型,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目标:柔佛 - 新加坡经济特区完成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如跨柔佛海峡的数字光缆、电力专线),吸引至少 15 家全球科技巨头落地,数据中心总容量突破 3 千兆瓦,半导体封装产能占东南亚 25%;

效益:带动新马双边贸易额突破 1500 亿新元,创造超 5 万个高科技岗位,成为 “东南亚数字产业核心区”。

2. 中期(2028-2030):SMA 网络协同,东盟市场深度渗透

目标:东南亚制造联盟(SMA)的 10 个园区实现 “标准统一”(如环保、劳工标准),企业可 “一地注册,多园布局”;依托 RCEP,新加坡与东盟国家的关税壁垒进一步消除,实现 “新加坡结算 + 东盟生产 + 全球销售” 的无缝衔接;

效益:东盟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Singapore + 1” 模式带动区域内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30%,新加坡作为 “东盟枢纽” 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新加坡对东盟的投资占比提升至 40%)。

3. 长期(2030 年后):成为全球产业链 “稳定器” 与制度输出平台

目标:“Singapore + 1” 的协作模式复制至东北亚(如新加坡 + 韩国的 AI 标准协同)、南亚(如新加坡 + 印度的软件外包),形成 “新加坡 + N” 的全球网络;新加坡主导的 AI 标准(如 AI Verify)、数字治理规则成为亚太地区基准;

效益:新加坡成为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节点”—— 企业通过 “新加坡 + 1” 布局,可降低 30% 的供应链风险,同时带动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如印尼的新能源、越南的电子制造),实现 “区域共富”。



总结:“Singapore + 1” 的本质是 “共赢范式”

不同于传统的 “中心 - 外围” 模式,“Singapore + 1” 的核心是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新加坡通过周边区域突破资源瓶颈,周边区域通过新加坡链接全球市场,企业通过这一模式实现 “低成本 + 高安全 + 广覆盖”。未来,随着东盟经济崛起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这一战略不仅将重塑东南亚的经济格局,更可能成为 “小国带动区域发展” 的全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