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友好促进会

AMERICAN CHINESE FRIENDSHIP COUNCIL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全球智库
全球智库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克利加州大学著名教授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

日期: 2020-09-21 20:10:44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美国著名化学家、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校长(1958-1961年)。西博格1912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伊斯佩明(Ishpeming),1922年随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州,1934年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


西博格生平简介

西博格生于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22年随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1934年本科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欧内斯特·劳伦斯的助手;1941年升任伯克利副教授,1945年任教授。


1942-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主持曼哈顿计划钚化学研究工作,对原子弹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二战期间美国投向日本的两个原子弹一个是铀弹,一个是钚弹,而西博格是主要参与制造者之一。战后重返伯克利,1946-1958年任核化学研究室主任,1958-1961年任伯克利校长,1954-1961年兼任放射实验室(后来著名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46-1950年兼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任命他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他是担任这种职位的第一个科学家。还担任过美国航空与航天委员会、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年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

1971年他离开委员会重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并在1972一1975年问兼任核化学研究实验室主任,还是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哲学会、伦敦化学会及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曾代表美国参加第4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等。

1973年和1978年2次率美国科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20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应的研究。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97年8月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决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吉奥索(A.Ghiorso)和他发现的106号元素,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惯例。西博格于1999年2月2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住所逝世,享年86岁。


西博格的伟大贡献

他长期在伯克利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0年他同埃德温·麦克米伦等人开始制备超铀元素。麦克米伦用回旋加速器轰击铀靶,分离得到镎;之后他与助手在以后的10年间接连发现了钚(94号元素)、镅(95号元素),锔(96号元素)、锫(97号元素)、锎(98号元素)、锿(99号元素)、镄(100号元素)、钔(101号元素)和锘(102)。


其中最著名的元素是钚(94号元素),它被用于核爆炸和核反应堆的燃料,后由费米指导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室首次工业化生产,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还发现了核能源同位素Pu239、u233的裂变同位素、Np237的同位素以及许多放射性同位素如l-131、Fe-59、Mn-54、Co-60等,推进了元素周期表理论。


1944年西博格提出锕系理论,预言了这些重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这个原理指出,锕和比它重的14个连续不断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个系列,现称锕系元素。1951年,与埃德温·麦克米伦 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著作主要有《铀后元素》(1958年)、《锕类元素的化学》(1957年合著)、《重元素的核性质》(1964)等。